自考问答 自考本科自考百科
自考问答 > 自考百科 > 名人自学考试

名人自学考试

发布时间:

名人自学考试

发布时间:

自学考试名人名句

]《杜甫研究》笔记及大纲(天津师范大学)下面是汉语言文学本科选修课《杜甫研究》的笔记,只包含作品解释及简答、论述题,但有些小题也是从这些大题里面出的,还是比较全面的。第一章 绪论(历代评论)第一节 唐五代一、举例说明中唐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是从哪些方面肯定杜诗的?1. 韩愈诗肯定杜诗艺术的全美性质和集大成特点。韩愈诗《题杜工部坟》说“独有工部称全美,当日诗人无拟论”;元稹《叙诗寄乐天书》说“杜诗浩荡津涯,处处臻到”,又《杜工部墓系铭并序》中说“余读诗至杜子美,而知小大之有所总萃焉”“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白居易也说杜诗是“贯穿今古,缕格律,尽工尽善”(《与元九书》)他们认为杜诗境界是前无古人,亦为李白、陈子昂所不及。2.肯定杜诗的独创性。元、白都特别指出:杜诗《三吏》、《三别》、《兵车行》等作品的“即事名篇,无复依傍”(元稹《乐府古题序》)写作新题乐府诗的开创作用,他们倡导新乐府运动,正是受到杜甫的启迪并以之为典范的。元稹明确指出“余少时与友人乐天、李公重辈,谓是以当,遂不复拟赋古题”(同上)。3.肯定杜诗的有感而发和“寄兴”讽谕。韩愈提倡“不平则鸣”说,认为杜甫是“有不得已者而后言”,是“郁于中而泄于外者”(《送孟东野序》);白居易也肯定杜诗乃“情发于中,文形于外”的愤忧怨伤之作(《序洛诗序》)。元白明确指出在这一点上杜诗是继承了《诗经》、汉乐府精神的典范,他们论诗尤重社会功能,而杜甫诗恰恰有“讽兴当时之事”的特点(《乐府古题序》)。所谓“兴发于此,而意归于彼”(白居易《与元九书》),所以才能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社会作用(同上)。二、唐人评杜甫情况综述(有唐一代,人们对杜诗的评价认识)。1.唐人评杜诗经历了一个从诗人在世时的很少受到肯定到中唐以后评价逐步提高的循序渐进的过程。2. 整个唐代能够给杜诗以极高评价的主要是韩愈、元稹、白居易等少数有识之士,远没有达到宋代人那严重评杜诗的程度,虽说是少数,但对后世发生了严重影响。如元稹的《杜甫墓系铭》3. 唐人肯定杜诗,主要还是从诗歌艺术本身出发,他们看到的是杜诗艺术的包笼全面和集大成性质,或者是从有所寄兴、讽喻的角度给予肯定;他们主要是从抽象理论上评价杜甫,尚缺乏全面、深入、具体的分析。4. 对于杜甫其人,唐人更多的是同情他的潦倒失意,特别是身后冷落,对他在诗歌创作上表达出的锲而不舍的执着和始终面对现实、面对社会、面对百姓、面对人生的伟大诗人精神则认识肯定得比较浮泛。 第二节宋代(宋人普遍重视唐诗)三、陆游学杜诗概况。1. 陆游的一生以恢复中原为理想为已任,幼年就充份体会了颠沛流离之苦,所以对杜诗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体验把握比一般人深刻,而且陆在蜀七年中有更多的接触杜甫足遗迹,这也使他对杜甫的认识比一般人深刻。2. 在前代所有诗人中,陆游首推杜甫,有诗《宋都曹屡寄诗且督和答,作此诗示之》为证。陆游不仅主张学杜诗,更主张学杜甫其人,反对只把杜甫当成单纯诗人看待。其中有两首诗为证:“文章垂世自一事,忠义凛凛令人思”(《游锦屏山谒少陵祠堂》)“后人但作诗人看,使我抚几空嗟咨”(《读杜诗》)。由此陆游对江西诗派学杜有所反醒,对江西诗派评价杜甫的“无一字无来处”说法颇有不满,他指出象杜甫《登岳阳楼》这样的忧国忧民之作,“纵使字字寻得出处,去少陵之意盖远矣”(《老学庵笔记》)。陆游主张学“少陵之意”,特别是杜诗中的爱国忧民精神,由此,他才提出了“功夫在诗外”的说法。其《示子》诗说“学杜更应从内在精神上入手”所谓功夫在诗外,就是指对生活本身的深入体验,从他的《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一诗可知,他所谓诗外功夫是指对火热的现实生活的体验。3. 后人公认陆游是真正学杜有成者。比如南宋末爱国诗人林景熙《题陆放翁诗卷后》就说“天宝诗人诗有史,杜鹃再拜泪如雨,龟堂一老旗鼓雄,劲气往往摩其 晶 ”所以后人公认陆游是最得杜诗真传者。四、和唐人相比,宋人评杜有何新特色。1. 从北宋到南宋重杜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而且有宋一代,几乎所有名人大家都曾极高地评价了杜诗,杜甫与杜诗地位之高达到了空前程度。2. 宋人对杜诗的认识全面而深入,从整体的思想精神、艺术成就、艺术风格到具体的诗意、诗法,甚至具体诗句,都有很深入地研究评论,和唐人那种总体上抽象肯定的情况相比,大大深入了一步。3. 宋人评杜,尤重杜甫的人格精神,他们特别推崇他的“关心民瘼和忠君爱国精神”,很多人如王安石、苏轼、陆游、文天祥等都坚决反对只把杜甫当作单纯诗人看待,这与唐人更偏重于在艺术上肯定杜甫有所区别。4. 宋人不仅是在理论上肯定杜甫,而且比唐人作了更多的实际工作。如:整理杜集、编年分类、评点注释,宋人所作的工作很多却具有开创性质。5. 宋人重杜还表现在比唐人更深入具体的学杜上。元稹、白居易、韩愈、李商隐等,也只是还在某一方面学杜,而宋人学杜则更自觉也更全面。像王安石、苏轼、陆游等人都自觉地接受了杜诗和杜甫精神的影响,而且宋代还出现了一个以黄庭坚为首专门学杜的宋代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江西诗派”。五.宋人为什么特别重视杜甫。总得说来是因为杜诗本身蕴含着足以让宋人重视的巨大价值。1. 宋人比唐人更加重视诗歌创作,他们在诗趣、技巧、理论等方面的研究探索比唐人更加深入,而杜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杜诗众兼众妙且各种体裁皆有佳作名篇,所以宋人普遍把杜甫看作古今第一诗人,当作他们学习的首选。如:黄裳“读杜甫诗如看羲之法帖,备众体而求之无所不有…工于诗者,必取杜甫”(《陈商老诗集集序》),杜诗虽以“沉郁顿挫”为主调,但又有风格多样化特点,宋人也可以各取所需,比如:王安石明确指出杜甫诗比之李白更具有多样化的特点。2. 宋人比唐人更重文化,更重视人格修养,尤其有复兴儒学的总体文化背景,而杜甫则是古今诗人中儒家精神的最充分典型的体现者。他“饿走半九州……不废朝廷忧”的执着(王安石《杜甫画像》),“报不报之恩,岂必进而抚世”的自觉(朱熹《答陈同甫书》),更符合宋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价值取向(范仲淹《岳阳楼记》)。当然他的“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宿江边阁》)的慨叹,也极容易在既重事功,又无力回天的宋代知识分子那里产生共鸣。3. 宋人重杜还有深刻的社会原因,整个宋代国事衰微,而南宋更是半壁江山沦丧,所以要求振兴国事,要求恢复中原,则成为有宋一代人最强烈的现实追求,而以反映大唐帝国由盛而衰特别是表现分裂战乱中的感情痛苦和爱国之志为主要特征的杜诗,也就很自然地得到了承受着积贫积弱国破家亡的巨大悲哀的宋人普遍热爱与崇尚。第二章杜甫的创作历程及其重要作品第一节读书漫游时期(玄宗先天元年-天宝五载、712-746、1-35岁)六、读书温游时期的创作概论。这一时期杜甫现存诗20余首,所有体裁多为游观、饮宴、朋友赠达之作。诗体以五律居多,从技艺上看,对仗、工稳,词采华美,接近初唐诗风;从内容上看,视野不够宽阔,多局限于个人生活的表现,几乎见不到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内涵的作品,一部分作品表现了少年豪气与自负,带有理想主义色彩,如《望岳》、《画鹰》、《房兵曹胡月》等。1、《望岳》:五古,写于开元24年(公元736年),漫游齐赵其间,此时诗人25岁,正是现在杜诗中创作时间较早的一篇。描绘远望中的泰山雄伟神秀气象,境界开阔,语言警拔。结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借攀登泰山极顶的自信寄托了锐意进取的豪情。“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訾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画鹰》:五律,约作于开元29年(公元741年),此时诗人在洛阳。这是一首题画诗,在对所画雄鹰的威猛姿态、神情进行的呼之欲出的描摩中表现了杜甫出色的概括能力,尾联“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当时诗人年轻自负和疾恶如仇性格精神的一种片我写照。“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第二节困守长安时期(天宝五载-十四载、746-755年、35-44岁)七、杜甫困守长安十年创作的诗歌概述。1. 这期间现存作品110首左右,从体裁上看,出现了不少前一时期所没有的五、七言体长篇,动辄200字以上,最长达500字,仅七言古体诗就多达28首,也出现了一些规模较大的组诗,如《前出塞》九首,《后出塞》五首等,多达六七十种。2. 题材内容也较为丰富,描写时事,表现百姓疾苦,揭露统治者罪恶的作品明显增多,即使是投赠、饮宴一类为数较少的表现个人生活的作品,往往也可以由个人的困迫推移到百姓的苦难。3. 诗风发生了变化,悲凉之气几乎充溢在大部分作品中,以忧国忧民为底蕴的沉郁顿挫风格已经初见端倪,但主要还是体现在五七言古体诗中,至于五七言律诗,尚不具备后期作品那种气象雄浑、深沉蕴藉的特点。总之这十年乃是杜诗的忧国忧民思想基调、写实主义创作方法、沉郁顿挫诗风初步形成的时期。3、《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五古,写在天宝七载(公元748年),是写给尚书左丞韦济的投谒诗,诗中自述才学,报负和困居长安的窘况,以及感谢对方的关怀、援引,抒发要求对方进一步关怀的情形。本篇虽以直抒胸臆,且措辞得体见长,但放在整部杜集中,并无特别突出的特色,然而在研究把握杜甫的思想性格,特别是长安处境方面,本篇资料价值较高,而其中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等早已成为尽人皆知的名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4、《兵车行》:七古,新题乐府诗,约作于天宝十载(公元751年)。作品描绘唐王朝强行征兵,从军者上路时的悲惨情形,对唐玄宗的拓边政策进行批判,对百姓因此而承受巨大灾难表示同情。这是杜集中较早以时事,以百姓疾苦为专题的作品,一般认为这是杜甫写实主义发轫之作。(清代对杜诗作注的浦起龙说“是为乐府创体,实乃乐府正字”)“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5、《丽人行》:七古,约作于天宝十二载春(公元753年)。作品对杨国忠兄妹三月三游曲江的奢华、淫靡、极尽铺排状绘。虽然全诗未着一句讽刺断语,但却寓嘲讽于形象描述之中,对杨氏一族权倾朝野的不可一世进行了大胆地暴露,这也是一首自命新题的乐府诗。“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6、《前出塞九首》:五古,约作于天宝末年。作品描写争战生活给广大百姓带来的痛苦,揭露讽剌唐王朝穷兵黩武的拓边政策。从艺术看,组诗有独创性:第一、虽然采取常见的乐府旧题,但在体制上具有开创意义,它用九首诗的规模,从征戍者初出家门到旅途征战中直至立功受赏,把征戍生活在的各个环节、顺序串联起来,结构严谨、完整。第二、作品采用独特的第一人称写法,以一个普通士兵的内心感受为基本叙述线索,再现了战争生活中的各种具体场景和画面,尤其突出了征戍者精神世界的表现,因而较之同类作品,组诗对揭露不仅更显示出一种真切感、立体感,也更具典型性和深刻性。“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其一)“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其六)7、《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五古,作于天宝十四载11月(公元755年),安史判乱暴发前夕。作品以歌咏怀抱为中心,以赴奉先县的行踪为线索,着重剖白自己的出处(官、野生活)的痛苦以及个人遭遇的不幸。本篇在中国诗歌史上及杜甫研究中,具有如下意义:1作品将咏怀与纪行结合起来,写景抒情描写议论交替运用,在写法上具有开创性。2虽以咏怀为中心,但同时又深刻地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苦难,大胆揭露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奢侈,其规模之宏大,具有一代史诗性质。3作品非常典型地表现了杜诗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基调和沉郁顿挫的主导风络,是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杜诗基本特征的最有价值的作品之一。“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8、《后出塞五首》:五古,写在天宝十四载冬(公元755年),安史判乱之初。作品通过一个士兵自述其从应募从军河北到最后逃归故里为见闻感受,揭露安禄山从边功邀赏气焰日益嚣张,到终于发动判乱的历史真相。一方面表明诗人反对判乱,拥护统一的立场;另一方面也委婉地指出了唐玄宗宠信边将,养痈遗患的事实。五首诗以一个士兵的亲身经历为写作顺序,以其内心感受与思索为重点,首尾相联,结构完整,其基本写法与前出塞九首接近。“古人重守边,今人重高勋”(其一)“立将位盖崇,气骄凌上都。边人不敢议,议者死路衢”(其四)第三节陷贼与为官时期(肃宗至德元年-乾元二年末、756-759、45-48岁)八、陷贼与为官时期作品情况概述(四点)1. 这是安史之乱最剧烈、国家百姓最艰难,杜甫个人生活最动荡的一个时期。但也是杜诗内容最充实的时期,作品触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广阔而深刻。2. 这也是杜诗写实主义精神表现的最充分的时期,具体表现有三:A最鲜明的时代特征的把握,诗人的情感、笔触都随着时代的脉搏而动。B最深入、最具体的百姓苦难的描绘,显示着强烈的人民性。C最感人的爱国主义精神的表现。杜甫的一喜一忧、一言一动都与国家命运,战争进程息息相关,充分显示着诗人渴望统一,反对战乱的动人情感,充分表现诗人强烈的忧患意识。3. 这也是杜诗沉郁顿挫风格完全形成并充分体现的时期,浓郁的悲剧气氛,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感,深广的社会风格内涵,乃是构成这一风格的主要因素。4. 这时期的250首诗中,有五律约百首,由工稳变的沉痛,显示着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有五古90首,七古22首,这体现了这一时期最高成就的两个体裁,也是最充分显示着沉郁顿挫风格的两个品种。此时期的代表作品:9、《月夜》:五律,作于公元756年8月,肃宗至德年间,为杜甫被安史叛军所俘深陷长安时的作品。诗篇以自己长安望月,怀念家人为起因写作品为原由,想象妻子在鹿 州月望月怀念家人的情景,以将来夫妻依偎同望明月的期盼作结。作品表现的是思念之情,反应的却是乱离之苦,是广大人民群众对结束战乱,天下太平的渴望与热盼,因而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平”构思立意较新颖,打破了时间、空间的概念。10、《春望》:五律,写于肃宗至德二载(公元757年3月),是杜甫被叛军俘获,深陷沦落叛贼之首长安时所作。作品触景生情,把山河破碎的感伤与思念家人的悲凉熔汇在一起,寓情于景,意在言外。表现对太平统一的渴望,是首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11、《哀江头》:七古,继承了乐府传统,新立题意。写于肃宗至德二载春,与<春望>同时是他陷贼长安时的作品。诗篇从潜行曲江,干门紧闭,蒲柳自恨的凄凉景写起(实以乐景写悲),继而追忆当年长安的繁华。表现了沉痛的“黍离之悲”,也对李隆基、杨玉环的荒淫奢侈,既祸国也害已的一种讽刺,是感时伤世的动人诗篇。“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草江花岂终极。”12、《羌村三首》:五古,写于肃宗至德二载(757年8月),任左拾遗时回鹿 州探家时所作。作品一方面描述自己流离失散后与家人团聚的喜悦,另一方面也表现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并暗寓了对于个人和国家前途的忧虑。写得生动朴实,洋溢着极浓郁的生活气息。“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之一)13、《北征》:肃宗至德二载(757年8月),在左拾遗任上自奉翔行在归鹿 州探望家室所作,是杜集中最长的一首五言古体诗(700字)。它以夹叙夹议的写法将归途与归家后的所见所感,战乱中的百姓苦难以及自己对平乱中许多重大问题,特别是借兵回纥,铲除诸杨(杨国忠、杨贵妃…)的看法依次写出。这是在杜甫的政治倾向,思想性格和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等问题的研究极其重要的作品,也是同五百字一起对后世这类纪行诗发生了重大影响的作品。“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14、《洗兵马》:杜集中最长的七言古体诗,(48句×7=336字)。约为肃宗乾元二年作(公元759年)。作品以爱国主义激情一方面歌颂了关军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势,歌颂了平叛有公的李俶,李光弼、郭子仪、张稿、房琯、王思礼等名将;别一方面也讽刺了那些“攀龙附凤”“为非作歹”的小人;同时表达了“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的美好愿望,气势奔放,理想色彩浓烈是本篇突出特点。“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15、“三吏”“三别”:五古,新题乐府诗(新安吏、潼关吏、石濠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肃宗乾元二年(759年3月),杜甫自洛阳回化州司公务军任所,就途中亲见唐王朝征兵拉夫情况所写。作品一方面对毫无章法的征集中男甚至老翁、老妪给百姓带来灾难表示不满,别一方面又不得不从平乱大局考虑,忍悲含泪,勉励百姓应征参战,这是一组深刻反映了历史真实的优秀诗篇。不仅极具认识价值和思想价值,也是中国诗史上影响较大颇具艺术价值的作品。它以组诗群的形式把映重大社会生活内容的开创性作法选取高度典型的事件、场景概括某人社会现象的典型化创作原则。以鳏寡孤独这社会最底层的生活为艺术关照,为反映重心的所表现出的诗人良知以及高超的叙事艺术,鲜明的时代特征等,都为后世诗人、作家提供了学习典范。“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岗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垂老别)16、《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同谷七歌):肃宗乾元二年十一月(759年),杜甫寓居成州同谷县(即现在甘肃成县)所作,这是诗人一生中最艰难的时期之一。七首诗长歌当哭,皆以八句成篇,将自己濒临绝境的惨状,弟妹天各一方的骨肉离散(4弟2妹)以及政治失意和故乡难归的感慨等一一道来。其情之苦,其声之悲催人泪下,是一组感染力极强的作品。“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其一)第四节漂泊西南时期(肃宗上元元年-代宗大历五年,760-770年,49-59岁)九、杜甫飘泊西南时期的诗歌特点1.数量大,诗人虽然流落异乡,而且进入晚年,但创作却更加勤奋,现存诗1072首,相当于前三个时期总和的3倍,占全部作品的73%,仅夔州不到两年就有485首。2.题材内容丰富,诗人不仅把所到之处的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名胜古迹以及生活感受全都写入诗中,而且还留下不少回忆、反思过去经历的自传体作品。如《忆乡》《壮游》《夕游》《遣怀》《往在》《八哀》等,但是,不管走到哪里,关心国家命运、反映民生疾苦总是不能改变的重要内容。3.近体诗居多(格律诗)占此时期全部诗作的70%,杜集中的31首五绝为此间所作,107首七绝中的105首为此间所作,五律550首中481首为此间所作,七律151首中125首为此间所作,其它如五排、七排也为此间作品。杜甫对格律的把握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正所谓“晚节鉴于诗律细”。(《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4.抒情气氛浓郁,此时的杜甫贫病交加,加之年已垂暮,作品往往呈现着一种无法排解的沉郁、感伤、悲凉的情绪。17、《蜀相》:七律。写于肃宗上元元年春(760年春)是杜甫刚入蜀时,由成都武候祠所作。诗篇对诸葛亮一生辅佐二主的匡时雄略与报国苦衷极尽歌颂,并把怀古与抒怀融汇在一起,诗人特别突出那种“出师未捷身先死”的遗憾,实际上是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在杜集中所有专咏和旁及诸葛亮的近20首诗中,本篇影响最大,在历代歌诸武侯诗中本篇也是影响最大的。其中名句:“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1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七古(七言歌行)。写于肃宗上元二年秋(761年秋)。入蜀后的第二年,作于成都。写一场狂风大雨将自己屋顶的茅草卷走,屋漏床湿,长夜难眠的遭遇,并由此回忆战乱以来的痛苦经历,难得可贵的是诗人能由一己之痛苦联想到广大百姓的艰难,并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恸人呼喊,这种甘愿以个人的痛苦换得天下人幸福的精神,曾感动过白居易、王安石以及世世代代的千百万人。19、《戏为六绝句》:七绝六首,约作于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前后)作品对瘐信、初唐四杰,屈原、宋玉都有所评价,也对当时文人随意贬斥前人的恶习进行批评,同时表明了自己对待前人文学遗产的正确态度,杜甫用一组绝句的形式评述文艺的开创性作法以及他对前人“别裁伪体”“转益多师”的学习态度,在中国文学史、批评史上都发生过重要影响。名句:“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其二)“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其五)“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其六)20、《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七律。写于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此时杜甫在在梓州。作品写闻说:安史之乱最后被平息的喜讯的狂喜之叹,以及否极泰来美好遐想,表现了饱尝战乱流漓之苦的人们对统一太平的歌颂与热盼,这是一首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的优秀人作品,也是被后人誉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的作品。(清——浦起龙《读杜心解》)(少有表现快乐之诗,从表现手法上看)名句: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21、《登楼》:七律。写于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春,由梓州再返成都时表现,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感,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正如沈德潜所说本篇“气象雄伟,笼盖宇宙”(<唐诗别裁>)是杜甫后期七律,沉郁苍凉,包蕴深广,凝炼工稳,特色的典型代表作。名句:“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22、《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七古。写于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春。寓居成都时,曹霸是与杜甫同时的著名画家,作品对画家高超的艺术才能进行称颂,亦述及家世。,此诗反映了杜甫的艺术修养与重视写神的审美追求。另外,本篇四句一转韵且平仄相间,写得自由洒脱,淋漓酣畅,是一首有别于沉郁苍凉的另一种风格的代表。名句:“干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将军善画盖有神,必逢佳士亦写真。”23、《旅夜书怀》:五律。代宗永泰元年(765年)五月,杜甫携家离成都经乐山、渝州(重庆)赴忠州途中夜泊长江岸边所作。前四句写景,既入微又雄阔,此为旅夜。后四句抒情,悲叹身世不遇,漂泊不定,所谓“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不过是极尽漂泊无以立身的牢骚反语,恰好从反面表明诗人一生都是以立功、立言、为执著追求的本篇工稳、凝炼、汪茫浑涵,为老杜五律的典型代表。名句: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诵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此中名句很有可能受李白《渡荆门送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影响。明代的胡应麟认为杜诗胜过李白。24、《诸将》五首:七律,代宗大历元年(766年)秋,寓居夔州所作,这一组诗对当今武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不能抵御吐蕃侵扰,借兵回纥,不能屯田自养,只求高官厚禄,不思报效国家,进行揭露抨击,也对王缙、严武有所赞扬,这组诗全以议论为诗,表现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25、《秋兴》八首:七律,代宗大历元年(766年)秋,寓居夔州时所作,前三首由夔州秋景而生发漂泊之感和长安之思,后五首追忆长安夕日景象,归结到困居夔州的艰难境遇。作品把个人身世与国家盛哀联系在一起,把写景抒情议论融汇在一起,首尾相衔,或即景抒情或以古为喻,或直斥无隐,或欲说还休,是一组惨淡经营之作,故宋人谓喻之为“兴之入律者宗”历来为人所颂。名句:“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其一)“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其二)“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其四)26、《咏怀古迹》:五首。七律,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寓居夔州时所作,所谓古迹反映庾信故居、宋玉宅、昭君村、刘备永安宫和武侯祠,题作古迹而主要咏人,题作咏古主要咏怀。作品对五人事迹进行评述,皆或多或少的寄托了诗人自己漂泊失意之悲,在写法上五首诗各自独立,不相联属,显非一时一地之作。名句:“庾信生平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其一)“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其三)27、《壮游》:五古。代宗大历元年(766年)秋。寓居夔州时所作。这是一首回忆自己从少年到“安史之乱”前后经历的自传体作品,从中可以了解很多杜甫个人的生活情况,也反映了唐王朝的一些政治情况,从艺术上看,本篇并无特别突出的成就,但却是研究杜甫生平、思想、性格最直接最可贵的材料,本篇与《昔游》、《遣怀》都是大历元年在夔州所写的自传体作品,都是研究杜甫生平的珍贵资料。名句:“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呼鹰皂枥林,逐兽云

根据查阅的资料有以下名人是自考出来的:毕福剑: 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节目主持人 吴士宏:自考生,TCL信息产业集团总经理 吴士宏曾当过护士,通过自考获得了英语大专文凭,通过其自身的不懈努力,现已担任TCL集团副总裁,TCL信息产业集团总经理。赵普: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播音员王辛民:自考生,赛特集团常务副总裁2003年度中国十大商业新闻及年度影响力人物。李福成:自考生,北京燕京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走马上任燕京啤酒集团公司总经理后,他凭借在自学过程中练就的韧劲儿,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带成了连续多年名列国内同行业产销量榜首、跻身世界啤酒企业前茅的知名企业,为民族啤酒产业的壮大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张 羽:自考生,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节目主持人阿 丘(丘孟煌): 自考生 中央电视台《今天故事会》节目主持人刘建业:自考生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副馆长牛根生: 自考生,创办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并担任董事长兼总裁职务 牛根生是个苦孩子,据说当年他从乡下被卖到城里仅值50元钱。那个时侯无论是谁都不会料到,今天他的身价竟然会上涨到几千万倍。“牛”到了这个地步,因为他是蒙牛的“领军人物”。

歌手张靓颖,蒙牛创始人牛根生都是通过自考走向成功的

名人自学考试

栾云平自考清华含金量高。

一大学如何规划

(1)我们应集中精力掌握知识,潜力,素质,具备和拥有良好的文化知识体系。绝不能因为所学的东西暂时没有发挥作用而不去学习。我们需要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和个人兴趣,特长及所学专业确定自己的学业目标,做好切实可行的职业规划来明白自己以后的学习和生活。

(2)大学,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学业观。要珍重自己的学业,热爱自己的专业。来到了大学,再也没有人来安排我们去上晚自习,没有了清晨催命似地起床号。大学,多了那么多的时间,多了能够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的时间。

二大学学习方法

(1)很多大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尤其是大一新生。他们中很多人被社团活动占去大部分时间,从而把学习忽略了。还有些人可能在高中时对学习已经感到厌倦了,又意识不到学习的重要性,所以难免在规划时把学习放在次要的位置。

(2)学会规划自己的学习时间,将记忆的时间定在睡觉之前。争取在独自不受干扰的情况下进行学习,对于时间上的安排可以通过配合手机辅助软件进行。

参考来源-百度百科-栾云平

他当时虽然只是一名保安,但是却没有安于现状,没有选择停止学习,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自学成才考入北大,这已经是一个鼓舞人心的故事了,后来又成为一名校长,可见他的毅力。

背后的励志故事就是:当年那名保安只是一个穷人家的孩子,在给北大当保安的时候,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学,考上了北大,从保安变成学生,而且学成之后还回家报效自己的家乡,现在是自己家乡一所学校的校长。

自考问题先百度湖北自考办,更全面更专业武汉的自考办的是比较成熟的读自考有全日制的高起本,和业余的高升专和专套本,周六周日上课的是业余的,一般一年那大专,2年拿本科!第二大学通过自身努力,能毕业,自己喜欢的专业前进吧湖北武汉读自考的可以k我,有正常开班的专套本,也有可以保过的专业!我对湖北武汉自考学校比较了解,能知道那个学校优点那个学校的缺点不管是全日制自考还是一定要去名校,湖北的什么华师,武大才行,特别是华中师范大学的教育学和行政管理,好毕业!最起码也是名牌大学的本科很多很多

自学考试名人

背后的励志故事非常的感人,因为该北大保安在空余时间会去北大教室蹭课,而且自己勤奋学习。

我觉得是一位伟大的人,志向就是要去教山区上的孩子们,让他们成长,教会他们知识。

背后的励志故事就是:当年那名保安只是一个穷人家的孩子,在给北大当保安的时候,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学,考上了北大,从保安变成学生,而且学成之后还回家报效自己的家乡,现在是自己家乡一所学校的校长。

成人学历提升自考大学本来就比较多的争议,很多同学来私聊学长的时候都会有这方面的担心,怕自己花了时间和金钱的自考学历,不能用于企业的面试和就业,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用人单位对于自考的学历,是什么态度的?

名人谈自学考试

最典范的一个,孔子的老师(项橐)七岁成才,儒家称之为圣公

成人学历提升自考大学本来就比较多的争议,很多同学来私聊学长的时候都会有这方面的担心,怕自己花了时间和金钱的自考学历,不能用于企业的面试和就业,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用人单位对于自考的学历,是什么态度的?

李嘉诚:15岁丧父,家境贫寒无法继续读书,就离开潮州到香港投靠亲戚。22岁开始白手起家创业,30岁的时候建立起庞大的塑胶花事业。后来转战地产、码头、零售、IT等多个不同行业,商业上的成就惊人。同时,多年来一直依靠自学,并且深感知识改变命运的重要性,还成立了基金会捐赠扶持教育和医疗。欧阳修1007年出生于江西吉安县。他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为了欧阳修长大能重振家业,对他教育很严格。母亲为节俭开支,用芦苇、木炭做笔,在沙地上写字,教欧阳修认字。两年后,他6岁就已经认识几千个字。后来他母亲没什么可教他的了,他只能自学。他借人家的书,在规定的日期内把书抄完,还给人家。书抄完后再背诵。他10岁时就能写诗了。后来有很多人都来让他教自己的孩子。他长大后对中国文学做出了出色的贡献。

不知道呢,正在努力中

自学考试的名人

1、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勤奋好学,他的艺术水平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著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北京所有的旧书摊也未如愿。

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本书。时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18天都跑到图书馆去抄书.一部10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侯宝林正是凭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强毅力,才成为一代相声艺术宗师的。

2、苏联卫国战争期间,阿列克谢梅列西耶大的飞机被击落,他在双腿受伤、冻坏的情况下爬行了18个昼夜,最后同到自己的阵地。双腿截肢后,他经过锻炼,重又驾驶歼击机作战。他很重视人的体育积极性,这种积极性对健康和精神状态都是不可缺少的。他从童年时代起就喜欢运动,喜欢划船,踢过足球,当过守门员。他停飞后每天早晨拼命锻炼。每天早晨洗冷水澡,以此预防感冒。

3、卢嘉锡是我国著名化学家,他在20世纪30年代曾兼任福建省立夏中学数学教师。当时,有个学生故意拿了一道登在外国杂志上悬赏解答的数学题目为难卢嘉锡,但他并不介意,只是说:“我留着做做看,看能否解答出来。”经过一天多的精密计算,卢嘉锡把题答了出来。他向那位学生详细地介绍了解题的方法和具体过程,那个学生从心底佩服卢嘉锡的博学多才。卢嘉锡诚恳地对那位学生说:“我们闽南有句老话,叫做‘只有状元学生,没有状元先生’。我现在虽然是你的先生,但还有许多东西自己也不懂,要进一步学习。”

1、费尔德曾构思了海底电缆的计划,他把自己的所有财产都投资在这个项目上。可第一次铺设电缆失败了,第二、第三次均告失败。面对失败的打击,他并没有放弃这个计划。1858年,电缆铺好了,很遗憾电缆只运营几个星期就停了。之后他又在大西洋上来回50次筹集资金,眼看快成功了,可铺到2400英里的地方电缆又断了,一切又白费了,这次损失600万元。1866年7月27日,经过12年不懈努力,电缆铺设终于成功了。

2、1999年的阿里巴巴创办者马云,对梦想从不放弃。他曾经想考重点小学,但却失败了;考重点中学也失败了;考大学更是考了三年才考上;想念哈佛大学也没有成功。但他有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俗话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他通过自已的努力,最终成功了。他说:梦想,要脚踏实地,和眼泪是息息相关的。

3、有一次上课时,苏格拉底布置了一道作业,让他的弟子们做一件事,每天把手甩一百下,过一个星期后,他问有多少人现在还坚持做了的,百份之九十的人都坚持做了。一个月后,他又问了,现在只有一半的人了。一年后,他再问了,现在只有一个人坚持下来了,那个人就是柏拉图。

4、爱迪生曾花了整整十年去研制蓄电池,其间不 断遭受失败的他一直咬牙坚持,经过了五万次左右的试验,终于取得成功,发明了蓄电池, 被人们授与“发明大王”的美称。

5、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家境贫寒,没有文凭、没有导师,地处穷乡僻壤,但他却成功了。他靠的是什么?正是锲而不舍这一精神!他卧床三月翻书不止就可以作证。

1、家住重庆市大渡口区东风村特2栋的八旬老人陶志明,从58岁起开始参加自学考试。作为一名高龄考生,自学各门课程的难度不言而喻。据陶志明老人回忆说,刚开始他为自己制定的目标是,4年内考完17门课程。3年过去了,他报考的科目居然一门都没过,但老人从未想过放弃。从第4年起,陶志明老人开始总结学习经验,当年就有两门及格,所有课程中最难的一门是《自然科学概论》,他一连考了7次才取得成功。2002年4月,已经77岁的陶志明老人终于拿到了自己苦学18年的大专毕业文凭。

2、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有这样一条规定:教授年满70岁便要被强迫退休。理由是70高龄已没有精力和体力做研究或教学工作。1943年,该校的植物学教授德格博士正好70岁,虽然他热爱自己的事业,却不得不对他所留恋的一切说再见。德格心中一直深藏着一个梦想,那就是研制出一种特效药,拯救那些被病魔折磨的人,如今虽然退休了,他却不想让梦想也退休。不久后,德格受聘于雷德里化验所的制药厂,作为顾问并担任独立研究工作。两年过去了,他一无所获。可他仍然不放弃希望,因为心中的梦想仍在向他召唤。通过多次实验,他终于分离出一种抗生素,这种抗生素可以控制50余种严重病症,这就是著名的金霉素。

3、俄国杰出的化学家门捷列夫,一生从事化学研究,勤奋不息,硕果累累。由于生活清苦和过于用功,门捷列夫在大学时期身体累垮了,住进了医院。他偷偷地把书本纸笔带进病房,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学习。到了晚年,他常常生病,视力衰退到半盲,双手颤抖到不能写字,但仍口授由秘书笔录编写自传,整理自己的著作。临终前三个星期,他还参加讨论了乘飞艇到北极探险的计划。门捷列夫就是以这样不断奋斗的精神,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发表了500多篇科学著作,其中包括篇幅达数千页的著作。

作为长治人想来讲讲他的故事,真的是很励志。27年前在北大当保安的张俊成凭借自己的努力拿到北京大学法律系大专学历,并毅然回到家乡教书育人,成为了一名校长,改写了自己的命运。

27年前他只是一名普通的北大保安

1976年,张俊成出生于长治市襄垣县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因为家境贫寒早早就辍学打工。19岁时他听说北京保安公司来长治招工,就赶紧报了名,经过培训,他被分配到北京大学,在西门当保安。他每天执勤站岗,检查进出人员证件,接触的都是一些朝气蓬勃的学生和学术渊博的教授,这让他很满意自己的工作,而且他还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保安队的班长,后来他所在的西门岗还被评了先进奖。

因为北大西门接触的外宾很多,而张俊成只会简单的几句英语,稍难一些的对话就完全不能应付,有时候还会和外宾发生小冲突,这让他很着急。最后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学好英语。

三年后他拿到北大自考专科学历

张俊成先从简单的英语单词、语法学起,白天值班,晚上就熬夜学习,琢磨英语。他还幸运地遇到一位北大女老师,给他办了一张听课证,可以去北大上英语课,张俊成抓住这次机会,去北大上课学英语,认真记笔记,请教老师,努力练习口语和听力。后来他听说通过自考可以上北大,就报名了北大成人高考法律,开始发力。虽然每天只睡三个小时,但是他却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在日复一日废寝忘食的努力后,张俊成终于拿到了北京大学法律专业自考专科毕业证。

成为北大名人,他却选择回乡教书育人

张俊成的励志故事很快被传遍,很多学校和媒体都邀请他去演讲,接受采访,可以说他一下子成为了名人,还有很多企业抛出了橄榄枝,给他提供了不错的工作机会。但是张俊成却选择回到家乡长治,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帮助更多的孩子找到人生的方向。现如今的张俊成,已经从一线教师一步步升到了校长,带领更多的孩子去改变命运。

其实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关键看你自己是否去努力改变,希望张俊成的励志故事能启发更多的人。

从赵梅生的故事谈起-自学成才的故事 1996年,从没有上过一天学的16岁的赵梅生,考上了中国科技大学。赵梅生家住安徽繁昌县荻港镇,父母都是农民。他因家贫没有进过一天学校,他的爷爷把他教到小学三四年级后,就着重培养他自学的能力。从这以后,赵梅生靠着自学在家里读完了从小学到高中的课程,并以634分的高分考入中国科技大学。为什么一个16岁的农家孩子完全靠自学能够考上中国科技大学?在校学生有经验丰富的教师天天传授、指导、点拨、释疑,而多数高考成绩并不理想呢? 王小平,畅销书作家、学者型演讲家、思想家, 被誉为“天才少女”、“惊世才女”、“智慧女神”。她的著作 《大成成功学》、《本领恐慌》、《第二次宣言》、《出发――与智慧同行》都荣登畅销书之列,赢得各界读者的广泛赞誉,收到上万封读者热情来信。《本领恐慌》一经面世,短时间被上百家媒体争相报道,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她不仅著书立说,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而且立意成为思想的实践家。 成立了 “北京人类大成教科文研究院”,决心将之打造成为“人类先进思想的传播基地,天下大成智慧的整合中心”,和天下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引导人类实现大成,推动世界走向大同”。 她所演绎的这个传奇,可以追溯到 15 岁。高一时,她在全班成绩第一(比第二名高出 70 多分)的情况下,毅然放弃了人人向往的上大学的美好前程,走上了与众不同的成才之路。她说:“今天,我们并不缺少博士,而是缺少真正引领人类前进方向、未来方向的思想者。我愿做这样的思想者。” 这些铁的事实给我们深刻的启示:自学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毛泽东也深深得益于自学,他告诉人们:“我学习中最有收获的时期是在湖南图书馆自学的半年。“著名科学家钱三强说:“自学是一生中最好的学习方法。“在人的一生中,在校学习是短暂的,而自学是永久的。我们的命运靠学习来造就,特别是靠自学来造就。 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学会自学更加特别重要。西方目前流行这样一条“知识折旧“定律:“一年不学习,你所拥有的全部知识就会折旧80%。“任何一个人在学校求学阶段所获得的知识,不过是他一生所需的10%,甚至还不到10%,其他90%以上的知识则必须在离开学校之后的自学中不断获取。今天的时代已经成为终身学习的时代。只有培养了自学精神、自学能力,才能够真正实现终身学习,否则终身学习只能是一张永远不能兑付的空头支票。 未来学家预言:21世纪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学会学习“,是学习革命的主题。只有学会自学,才能真正学会学习。如果不能学会自学,就不可能很好地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不可能很好地培养创造能力,也就不可能获得学业大成。 时代要求我们学会自学,同时时代给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自学条件。我们不能用老眼光来看待自学。在今天,自学不再是只能靠自己埋头苦学,抱着几本教材自己去啃,而是根据自己的目标确定学习内容,安排学习计划,选择、利用各种高新技术--电视、网络、多媒体等来进行自主、自觉的学习。过去的旧式自学,造就出的大成者比比皆是,数不胜数。如今,我们拥有比旧式自学好得多的条件,不管坐在家中、单位,或是身处学校,都可以按照符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学习进度去学习,可以选择最好的老师,可以选择最好的课程,从而实现更高效益的学习。 教学式学习有一定的好处,但是教学采用的是整齐划一的“大生产“的方式,不管个人的天赋、特长、兴趣、意向、需求如何,都得按统一程序“制作“统一规格的“产品“,严惩违背因材施教这一基本原则,这是“教学“的重大缺陷。自学正可弥补这一重大缺陷,它有充分的自主性,有充分的选择性,完全根据自身的需要和特点,自己组织学习,自己进行学习,能够实行因材为学、因志为学、因需为学的总原则,从而获得学习的最大效益。 总之,为了提高学习效益,必须学会自学;为了实现终身学习,必须学会自学;为了获得学业大成,必须学会自学。在今天知识爆炸的信息社会,“学会学习“,关键在于学会自学。参考资料: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鲁迅,把书和时间看成自己的生命,他把别人用来休息的时间都用在读书和写作上。他一生著译了一千多万字的书作,为后人留下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生2: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为了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几乎天天在图书馆里看书,有时甚至忘记图书馆的下班时间。写过的草稿纸装满几十个麻袋。他一步步攀登在由书筑成的阶梯上。 生3;《资本论》是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司一生最主要的著作,书中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的奥秘。写这本巨著,需要许多的原始资料和统计数据。因此,马克思每天准时到大英图书馆查阅各种资料,十五年风雨无阻,他阅读了一千五百多种书,做的笔记摘录等达一百多个笔记本。长年累月,马克思竟把座位下坚硬的水泥地面磨出了两道深深的脚印。人们盛赞这是“马克思的脚印”。

恩格斯(1820-1895) 马克思主义的创造人之一,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恩格斯的父亲是纺织厂主,1837年,恩格斯中学还没有毕业,就被父亲逼迫去经商。他只读过中学,但善于利用时间,卓有成效地学习,二十一岁时发表论文,批判同时代著名的哲学家谢林。他系统地攻读和钻研了人类所提供的广博渊深的知识,几乎涉及和研究了所有的科学部门,并在许多领域取得了惊人的成就,甚至解决了自然科学的一些领域里的难题,成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哲学家、经济学家、军事家、语言学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 齐奥尔科夫斯基(1857-1935) 俄国数学家和物理学家,液体燃料火箭的创始者。十四岁开始自修文学和自然科学。1880年起在卡鲁格省巴罗夫县学校里当数学教员,一面继续自修,研究天文学、生物学和化学,并且特别努力研究航空科学。1895年,他发表了人造卫星的图样,提出以人造卫星为宇宙航行的中途基地向月球和其他星球发射火箭的主张,并科学地论证了借助火箭实现宇宙飞行的可能性。1903年,他发表的重要著作《以喷气装置探测宇宙空间》,解决了关于火箭在太空中不受地心引力与介质阻力的影响而运动的问题,并创立了计算火箭速度的著名公式。 米丘林(1855-1935) 苏联著名生物学家。十六岁时,还没有读完中学,就被生活所迫,到车站做职员。二十岁时从事园艺研究工作,致力于果木移接的试验。他发现果木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可以改变品质,并产生新的品种,因此可以使热带果木在寒带生长。他先后创造了三百多种优良的植物品种。他创造性地发展了达尔文主义,把生物学推向一个新的阶段——米丘林生物学。 比埃尔•居里(1859-1906) 法国著名物理学家。他没有正式进过学校,由于努力自修,十八岁时便考得了巴黎大学的硕士学位,十九岁任巴黎大学助教。1889-1891年,发明了在化学分析的应用上很宝贵的“居里天平”,1895年发现了磁性和温度的关系,即有名的“居里定律”。在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铀的化合物具有放射性的基础上,居里夫妇继续研究,终于在1898年七月发现了钋,同年十二月发现了镭,从而他们和贝克勒尔共同获得1903年的诺贝尔物理奖金。居里夫妇的科学成果,特别是镭的发现,为人类带来了幸福。由于镭的发现,开始了镭锭治疗肿瘤,进一步又发现了镭能够自发地产生热量,从而揭开了原子能的秘密。1904年,居里被任命为巴黎大学教授,次年又当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 易卜生(1828-1906) 近代欧洲伟大的剧作家之一。幼年因家庭破产,做过药房学徒,经刻苦自修,到二十岁从事创作活动。因写剧本讽刺当时社会,遭到攻击,1864年离开祖国,在国外流浪了二十七年至1891年才回国。易卜生写了二十二个剧本,以《社会栋梁》、《傀儡家庭》、《群鬼》、《国民公敌》等最为著名。 爱迪生(1847-1931) 美国大发明家。他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六岁时就参加田野劳动,只在小学里读过三个月书,因成绩不好退学。他自小对实验特别喜欢。因生活所迫,十二岁时开始在火车上实报,十五岁后就在各城市里当电报员。业余不断研究实验,1879年,他改进制造了碳丝白热电灯。他在五十多年的辛勤劳动中,一共发明了大小一千五百多种东西,著名的有电报自动记录器、扩音器、活动电影机、留声机等,对科学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富兰克林(1706-1790) 十八世纪美国杰出的科学家,避雷针的发明者。他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商人家里,自小没有正式读过书。他除了在电学方面有突出贡献之外,在热学、光学、气象、地质、海洋、声学和太阳黑子方面也有研究、贡献和发明。他的著作和发明具有一个共同的特色:确信科学应该用以改善人类生活,增进人类对环境的认识和控制。富兰克林著作甚丰,最有名的是他的自传。他是1956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号召纪念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莎士比亚(1564-1616) 诞生于英国一个内地城镇艾冯河畔斯特拉福。他父亲原是个富裕的小商人,经营玉米、肉类、皮革等买卖,后来因亏本负债,境况日下,莎士比亚在青少年时代没有受过什么系统的教育。他曾经在镇上的文法学校念过书,学了一点皮毛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此后他到了伦敦,先在某家剧团里干些杂活,后来参加演出,颇显才华。最后,他自己拿起笔写剧本。那些所谓“文学才子”们根本看不起这位从演员出身的剧作家,说他是“新抖起来的乌鸦”。而莎士比亚并不气馁,更加发奋,大约在他二十八岁左右,就已经取得文学创作的成功了。他几乎每年都要出一两本杰作,目前出版的他的全集中,共有三十八个剧本。作者的这种百科全书般的知识,是怎么得来的呢?这主要是他具有丰富的生活实践和勤于学习马罗等前辈戏剧大师们的技巧以及当时的客观条件,终于使他成为人类文艺史上的一座高峰。 诺贝尔(1833-1896) 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机械师墨纽•诺贝尔家里。诺贝尔八岁才上小学,只读了两年书便辍学了,在家靠一个家庭教师辅导数理化,此外就是跟着父亲在工厂里做些零星活儿。到十七岁那年(1850年),诺贝尔便以工程师名义远渡重洋,来到美国,在名声显赫的艾利逊工程师的工场里实习。他勤奋学习,刻苦自修,学到了许多新知识。经过种种艰难曲折,他终于在1887年制成了无烟火药,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国防方面。随后,他研究引燃炸药的信管,又制成了一触即发的汞雷酸盐导火管,即常说的雷管。诺贝尔一生献身科学,孜孜不倦,为了集中精力搞发明,他没有结过婚,过着独身生活。一生共取得三百五十五项发明制造的专利权。 罗丹(1840-1917) 法国现实主义大雕刻家。他生于巴黎一个小职员家中。幼时非常喜欢绘画,曾因专心绘画而荒废别的功课,被普通小学开除。十七岁时投考高等美术专门学校,两次未考中。后来他受雇于雕刻家做助手,经过长期的苦学自修,终成为一大家。他的作品以形态逼真、描摩生动著名,其代表作品有《雨果半身像》、《思想者》、《黄铜时代的人》、《夏娃》等。欧阳修1007年出生于江西吉安县。他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为了欧阳修长大能重振家业,对他教育很严格。母亲为节俭开支,用芦苇、木炭做笔,在沙地上写字,教欧阳修认字。两年后,他6岁就已经认识几千个字。后来他母亲没什么可教他的了,他只能自学。他借人家的书,在规定的日期内把书抄完,还给人家。书抄完后再背诵。他10岁时就能写诗了。后来有很多人都来让他教自己的孩子。他长大后对中国文学做出了出色的贡献。 比尔•盖茨 比尔•盖茨,出生于美国西北角的西雅图市。他先后就读于西雅图的里奇景小学、湖滨中学。 比尔从小就精力过人,早在婴儿时期自己就能让摇篮晃动起来,从小就极爱思考,一迷上某事便能全身心投入。从外祖母循循善诱的启蒙教育到父母不辞辛苦地为比尔•盖茨寻找适合他天分发展的社团与学校,无不为他天赋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清新的空气。 外祖母特别喜欢和聪明的小比尔一起做游戏,尤其是涉及一些智力的游戏。她教少年比尔下跳棋、玩筹码,还有打桥牌等她所喜欢玩的东西。玩游红时,外祖母总爱对小比尔说:“使劲想!使劲想!”她也常常为比尔下一步好棋、打一张好牌而拍手叫好,外祖母还常常让比尔•盖茨读书,给他讲故事,比尔•盖茨从中受益匪浅。他在外祖母的帮助与指导下,成了兴趣广泛、废寝忘食的读者——读书成了他打发精力的好方式。他十分喜欢他家附近一个图书馆举行的夏季阅读比赛,他总得男孩中的第一,偶尔也会勇夺总冠军。外祖母意识到比尔•盖茨在思维与记忆上的潜力,她总是不失时机地激活比尔这方面的潜能,有时祖孙俩到公园散步,外祖母常会与比尔•盖茨交流下棋的技术或看某篇佳作,让比尔寻找更新下法或表达更独到精辟的见解。 比尔•盖茨的父母也十分关注孩子的成长。他们在质朴的处世方式中,更多地关心孩子的成长与教育,他们在工作之余总是尽可能地与孩子们呆在一起。一家人不断地进行各种游戏,从棋类到拼图比赛,几乎所有的益智游戏。 随着儿子年龄的增长,家庭中的环境已无法满足比尔•盖茨天赋的进一步发挥。小比尔有时会责备母亲智力不足呢!于是,父母把目光投向社会,积极为比尔寻找属于他的空间。在一次活动中,比尔•盖茨给班上准备一份报告,叫《为盖茨股份有限公司投资》。这篇报告几乎成了全家人的事,他的外祖母帮着弄封皮,连父亲也插手帮忙,气氛很活跃。 小学毕业后,父母在征求比尔•盖茨意见后,送他进了湖滨中学。在湖滨中学,比尔痴迷上令他今后倾注毕生精力的计算机。 比尔•盖茨在湖滨中学读书时,常按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安排学习。比尔•盖茨在喜欢的课程上下功夫,学得非常棒,如数学和阅读方面。每次父母看到比尔拿回来的成绩单,尽管他们知道比尔在一些课程上会学得更好,但他们并没有拉下脸来责备比尔•盖茨。 中学毕业后,比尔•盖茨很想到哈佛大学去读书,这也正是父母们最大的心愿。幸好,比尔•盖茨的父母并没有像其他父母那样把孩子看做自己的私产,必须让孩子们来完成父母喜欢的事。经过冷静思考后,父母放弃了让儿子当律师的想法,让比尔•盖茨在大学领域里自由发展。这一点帮了比尔•盖茨的大忙。 但一年后,更大的难题摆在了比尔•盖茨的父母面前:比尔•盖茨要离开哈佛,放弃锦秀学业,与别人一起创办计算机公司! 比尔与父母多次交谈,平静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了解儿子秉性和志向的父母又能说什么呢!或许儿子的天赋与计算机事业是最佳的切合点吧!比尔•盖茨便毅然离开了令亿万学子向往的哈佛大学,开始在软件领域大展鸿图。 很显然,比尔•盖茨的成功是个人天赋与家庭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尔的事例告诉我们:其一,我们应不断激活孩子的天赋,注重对孩子天赋的培养与保护。其二,培养孩子的专注能力十分重要。自考英才张立勇:学习改变命运 奋斗成就人生 因为贫穷,他放弃了自己的大学梦,高中辍学成为千万农民工中的一名,踏上漫漫的自学成才之路。因为理想,他坚守初衷、忍受寂寞,坚持自学英语十年,通过国家等级考试、获得托福高分,做了很多大学生做不到的事情。 张立勇,清华大学食堂打工8年 托福考试630分,英语考试通过四级、六级,获得北京大学本科文凭 被团中央树为全国十大杰出学习青年之一 成为航空工业出版社《3导自考丛书》代言人 清华临时工,融入校园梦 张立勇11年前因家贫而外出打工,但在外的日子,他从来就没放弃读书学本事的念头。他说,对读书最早的崇拜来自于小时候村里的一个叔叔。叔叔在中国人民大学读研究生,毕业后留在北京工作。一颗读书的种子便落在了张立勇这位少年的心里。读好书,考大学,让家里人过上好日子,成为他心中最大的愿望。 1993年,张立勇辍学到广州打工挣钱为家里还债。1996年在叔叔的介绍下,他来到北京,并直接到清华食堂做了一名卖馒头的临时工。初入清华园,他如同刘姥姥刚入大观园,朝圣般地仰望着清华园里的一切。清华园里每天都有许多好的讲座,下了晚班后,张立勇总是匆匆赶到教室聆听大师们的讲座。因为下班时间总在晚上8:00以后的原故,很多讲座张立勇只能站着听到结尾。但站在教室最后一排,望着不远处以往只能在书上电视上看到听到的人物,如今却活生生地在离自己不远处讲学,张立勇内心汹涌澎湃,原来自己想象中的幸福可以离得这么近!以后在清华的时间里,张立勇只要一有机会就去听讲座。在一次次的讲座中,他吸收着清华大学土壤中的学子精神,他将个人的一个普通厨师和打工者的生活融入到了清华丰富的校园生活中。 刻苦自学,打造命运 在清华工作一段时间后,张立勇在熟悉和稳定工作后,并没有仅仅陶醉于清华大学优美的环境中。他决定把自己感兴趣的英语作为学习的突破口。他开始制定“残酷”的时间表:早上6点必须起床;6点15分—6点半跑步;6点半—7点背英语;7点—7点15分刷牙、洗脸;7点15分—7点半上班;午饭时间控制在8分钟之内,剩下的7分钟背英语;中午1点钟听英语 广播;晚上8点下班,学习英语到12点;深夜12点45分到1点15分收听英语广播。为了避免早上起不来,张立勇甚至买上两三个小闹钟一到点轮翻叫他,想不起都不行。 张立勇不仅自己刻苦自学英语,而且还积极参加清华大学的英语协会,清华的英语协会是一个学生的协会,但他作为清华的厨师也拥有一张会员卡,会员卡上班系的地方填着“VIP”(非常重要的人物)。除了协会活动,张立勇还多次光顾校园里的英语角,他听英语角的同学说,学英语一定要张嘴说,就像刷牙一样,刷牙之前得张嘴,所以就不管自己说的好与坏,都大胆地说出来。为此他自己在清华的食堂还开设了一年左右的英语窗口,在卖饭的时候来说英语。经过几年的学习和张口锻炼,张立勇可以十分流利地讲英语,而且不仅是跟中国学生交流,也可以跟许多外国朋友对答如流。 尽管这样,张立勇也并没有满足。他还决定用国家规范的考试来检验自己的学习。于是,他决定去报四、六级考试,他要获得一个权威的认证,而不仅仅是个人的感觉。从2000年到2001年,一年多的时间他陆续参加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均以80多分获得通过,接着又考了托福。没想到:托福一共670分,他竟然考了630分。一时间,在清华大学他获得了轰动,在水木清华的BBS上,关于张立勇的话题成为热点,有人在BBS上留下这样的贴子:“要说还是咱清华卧虎藏龙,少林有‘扫地僧’咱们清华有‘馒头神’,都一样地惊世骇俗”。 累获佳誉,服务社会 一石激起千层浪,关于张立勇的故事一时间在各大高校的网上论坛飞一般地传开了。渐渐地,媒体开始关注张立勇;渐渐地,社会各界开始知道张立勇;2004年10月,共青团中央向张立勇颁发了“中国青年学习成才奖”,他被誉为团中央树立的全国十大杰出学习青年之一,他还受到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面对面”“新闻会客厅”等有影响的栏目和100多 家媒体的采访报道。 张立勇,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厨师,到一位新闻人物;从一个普通的打工青年,到一位自学成才的青年。他开始出名,但年近三十的他并不在意所谓名人的感觉,他从来也没想过出名,自己不过是不甘于平平庸庸地打工,一不留神竟成了名人,他开玩笑地把“出名”当作是自己努力和勤奋的副产品。但是,他却很愿意用自己刻苦自学的精神去鼓励那些需要他帮助的人们。他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起初是认真地答复那些向他请教学习英语方法的来信或者电话;而后也曾给一些找上门的学生作英语家教,利用空闲时间去辅导他们学习英语。他也曾用自己的事迹教育两个本科生,这两个学生家庭条件很好,却不喜欢学英语,张立勇和他们谈了整整一个晚上,把他自己学习英语方法和精神告诉他们,并鼓励他们好好准备两个月后的等级考试。据说,后来两个学生都保送了研究生。有一个北京理工大学的学生看到张立勇故事后专门过来找张立勇。对他说:“立勇,我以前太贪玩了,就是缺少你这种精神,”张立勇开始明白:不仅是自己学好英语,获得成绩和名声,而且能够用:“学习改变命运,奋斗成就人生”的精神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真是一件让他感到更自豪的事情。 他开始除了干好本职工作以外更多的去投身于社会其它工作,他曾利用暑假为清华大学饮食中心的服务员做英语培训,这些服务员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打工者,他们有的连26个字母都没见过。通过张立勇一段时间的培训,他们能说一些比较简单的对话,有些人说的还相当不错。张立勇看到“雪碧”、“七喜”、“你想喝点什么?”的英文从他们嘴里说出来的时候,有了一点小小的成就感,就像自己学习有了进步一样欣喜。 他也忙碌地利用休息日甚至晚上下班后的时间为一些单位去做演讲。在大学演讲,张立勇会有一种压力,因为站在讲台上的大多是成功人士、著名学者,而他只是一个食堂厨师,站在讲堂上自然会有些害怕。然而,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在同学们的眼神里张立勇看到了认同与尊重,他开始认真地讲述自己的学习经历和经验,演讲完后总能赢得真诚而持久的掌声,会后还有许多人围着他签名,他从不敢怠慢,哪怕签得手有些发酸。他认为:只要他们能得到动力,能得到信心和勇气,我会去为他们做任何事情,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需要鼓励的人做任何事情。 代言自考书,鼓舞自学人 2004年11月,北京希望之星东方文化交流中心(一家专门从事各种学习类、培训类、教材类、考试类图书策划的文化公司)即将与航空工业出版社合作推出一套锁定社会上的自考人群、针对自学考生需要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3导丛书》,急需一形象代言人,而“清华馒头神“系列令人感慨的自学事迹,让这家公司将目光锁定在张力勇身上。考虑到此书全面 重点突出,深入浅出,真正实现了实现导教、导学、导考的3导目标,的确有很大实用价值,经过短暂的几次商谈,张立勇欣然担任了北京希望之星东方文化交流中心的形象代言人。 “我愿意用我刻苦自学的形象鼓励更多的青年人坚持学习,在全社会掀起学习的风尚,提倡学习改变命运,奋斗成就人生,知识就是力量!”——这就是张立勇愿意成为“3导自考书”形象代言人的初衷。他看中了《3导自考书》服务的群体——那些没有机会进大学,但仍然坚持自学走自考之路的自考生。许多自考生一次次碰壁,一点点进步,他们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法,养成了不怕困难、不怕挫折、主动刻苦学习的毅力和品质。自考生获取知识的自学能力与坚忍不拔的品质,应该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这种能力和品质是各类成功人士必须具备的共同特征。他觉得自己的形象和精神与北京希望之星东方文化交流中心推出的图书目的是吻合的。 “我们做了该做的,你做了许多人做不到的,愿你在以后的日子里,在生活上、在工作上、事业上创造更多的惊喜。”这是中央电视台“面对面”节目主持人王志给张立勇的一段话。 张立勇也希望自己在亮丽的人生舞台上演绎出更加美好的故事

  •   索引序列
  •   自学考试名人名句
  •   名人自学考试
  •   自学考试名人
  •   名人谈自学考试
  •   自学考试的名人
  •   返回顶部

自考地区